出版物

丝绸时代的故事

“丝绸之路”这个说法最早出现在 19 世纪,指的是一段极为古老的史实,在时间上可以追溯到中国与罗马帝国之间的第一次接触。这一条条海上航线和陆路交通线不仅在商业层面发挥作用,更曾促成了思想、知识和宗教的传播,如今依然是交流与合作的宝贵源泉。
COU-Special
Tales of silken times
UNESCO
avril 2023
UNESCO
0000384948

彼得·弗兰科潘

丝绸在罗马帝国很流行,但也有人不以为然。古罗马的斯多葛派哲学家塞内卡(Seneca)认为这种材料的质地过于轻薄,过度暴露女性躯体;普林尼(Pliny)等人认为,罗马人不应该把钱花在奢侈品上;还有人抱怨,从帝国境外购买商品刺激了他国经济,而损害了罗马的利益。

事实上,两千年前罗马与中国之间的往来并不密切。这也在意料之中;毕竟两个世界距离遥远,而且彼此之间还隔着众多帝国、民族和文化。

一些当代学者提出质疑,认为不应将“丝绸之路”的基本理念局限于两个同时期帝国之间的关联,而忽略所有其他势力,并且,这个概念是否应该由欧洲学者提出的标签来定义,也有待商榷。换言之,在当今非殖民化时代,人们正在用不同的方式描述和看待这个世界。

 

广阔的联动世界

与其他诸多名称和标签相比,“丝绸之路”在许多方面终究更灵活、更实用,也更能体现细微差异。最佳做法是将它作为一个以交流、对话、互动为核心的术语,而不是一个排他性的地理名词。

在普通民众的印象里,“丝绸之路”往往意味着一段充满异国风情的假期之旅,途经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和土库曼斯坦;但实际情况是,这个标签涵盖的范围远不止于此。

要撰写宗教史,比如基督教史、伊斯兰教史和佛教史,就不能不研究这些宗教如何传播到了南亚、东南亚、中东、波斯湾、北非和其他更遥远的地方。

同样,要研究知识和技术的传播——从农作物的传播到冶金技术的引进、采用、改造和改进,就必须去探究,游牧民族和草原世界与连接着亚洲、非洲、欧洲的众多城镇和不同民族有着怎样的联系。

认为“丝绸之路”仅限于陆路交通线,将陆上线路与海上航线(不但连接了波斯湾、印度洋、中国东海和南海的沿海地区,而且沟通了沿海与内陆)截然分开,这在理性上说不通。

因此,包括我本人在内的一些学者认为,不应在“丝绸之路”问题上设限,而应尽可能全面、包容地考虑这个问题。与其研究“中东”与“南亚”(仅以此为例)彼此之间以及与其他地区的不同之处,倒不如将它们视为两个关联地区,互相有着一系列复杂的交流往来。

COU-SUP-SILKROADS-FRANKOPAN-02:
Men packing tea leaves in straw bags, circa 1780-1790. A painting from an album that contains 23 pictures showing the cultivation and processing of tea in China.

推动交流的多种原动力

昂贵的纺织品和各色物品依然吸引着当代评论家的眼球,但“丝绸之路”上绝不是只有丝绸。一些历史学家认为,经济和商业是促进交流的最重要的原动力:人们出门远

行是为了做生意,而稀有或罕见的商品可以卖出高价,这其中包括丝绸和陶瓷,或是乳香等香料,甚至还有异常名贵的食品和水果,比如“撒马尔罕的金桃”。事实上,在各个时期、各个地区,都曾有用不同语言书写的大量指南,告诉人们去哪些地方可以用最优惠的价格买到最美味的食物。

“丝绸之路”沿线帝国的统治者认为,培养宽容精神和促进多样性不仅是开明的标志,也是有益的商业惯例。

商品的生产者和收税者通过贸易得到了回报。许多统治者都知道,一定要在增加收入和抑制商业发展之间找到适当的平衡。其中最开明的当属蒙古人,他们建立的庞大帝国从太平洋一直延伸到黑海和地中海。尽管常常被说成是野蛮的征服者,但蒙古人其实是天才的管理者,他们治下的土地跨越多种不同气候,包含丰富的地形地貌,却能让说着不同语言、信仰不同宗教的众多民族和谐相处。与之相似的还有阿拉伯哈里发政权、印度莫卧儿王朝、波斯萨法维王朝和奥斯曼帝国(其疆域横跨亚洲、非洲和欧洲),这些统治者都认识到,培养宽容精神和促进多样性不仅是开明的标志,也是有益的商业惯例。

还有其他多种动力推动着“丝绸之路”沿线的交流,其中最重要的是宗教和信仰。而新的信仰的引入往往是通过启发、诱导,甚至武力来完成的。有时,僧侣、牧师和其他人会前往遥远的异国他乡,亲身聆听、学习和观察。例如,7 世纪的中国高僧玄奘曾经完成了一次史诗般的旅行,他穿越中国新疆,游历中亚、印度和斯里兰卡,然后重返故乡。

马可·波罗在13世纪的探险和伊本·白图泰在14世纪的远行,充分体现出了“丝绸之路”的内涵:沿着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去旅行、学习、了解和交流。

一些旅行者踏上了长途探险的旅程,其中有些人身负外交使命,还有些人只是想去了解异国他乡的风土人情。这些旅行者中最著名的是马可·波罗(Marco Polo)和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他们充分体现出了“丝绸之路”的内涵:沿着这些四通八达的道路去旅行、学习、了解和交流。

诚然,近年来的疫情让所有人都意识到,旅行和商道也会引起人们不希望看到的后果。在全球历史进程中,疾病始终是一个挥之不去的主题,在“丝绸之路”的历史上更是如此。两种最致命的大流行病——6 世纪暴发的查士丁尼瘟疫和800年后出现的黑死病,正是沿着那些曾经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条条道路传播开的。这两场疾病导致的悲惨后果是数百万人的死亡。近年来,针对查士丁尼瘟疫和黑死病的基因组序列研究取得了进展,让人们对于疾病的传播方式、地点和原因有了新的认识,并且发现气候因素在其中可能起到了重要作用。

地缘政治热点

进入现代社会后,“丝绸之路”产生了不同于以往的影响力,成为新晋帝国相互角逐的代名词,特别是在中亚地区。一些学者认为,19世纪俄罗斯和英国在亚洲腹地的对抗容易被夸大其词,但事实证明,对当时的思想家来说,大国角力是极其关键的现实因素。大约一百年前,英国政治地理学家哈尔福德·麦金德(Halford Mackinder)提出了日后被称为“心脏地带理论”的观点,宣称谁掌握了欧亚大陆腹地,谁就将取得政治、经济和军事优势。

这个观点有其局限性,但它确实在冷战结束后的时代非常受关注,“丝绸之路”也再次吸引了全球公众和政策规划者的目光。原因之一是,全世界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都生活在伊斯坦布尔以东的广阔地域,那里还出产全球大部分石油和天然气,以及相当高比例的小麦和大米。因此,这里发生的事具有重大的地缘政治意义,特别是考虑到这一地区许多国家雄心勃勃,志存高远。

2013年9月,中国在阿斯塔纳宣布启动“一带一路倡议”,其核心内容是创造机会和开发潜力。习近平主席提出这项倡议,意在鼓励亚洲各地以及世界其他地区开展高水平的交流互动,同时大力投资建设各种项目,为该倡议提供强大的支持,例如,比什凯克(吉尔吉斯斯坦)的发电厂,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希腊的港口,以及埃塞俄比亚的铁路。与“丝绸之路”一样,“一带一路倡议”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展变化,世界各国对这项倡议的认知也应如是。

“丝绸之路”可以帮助人们从更广阔的历史视角来理解当今态势。历史学家总是在说,我们研究丰富的史料,审视过去的种种文化和文明如何历经兴衰起伏,从中获益良多。

历史学家同样可以指出,这些曾在世界史上起到重要作用的沟通网络,仍是当前和未来协调合作的重要源泉。

这也正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丝绸之路”项目的宝贵之处:它保护、促进、培养了关于对话与交流的设想,提醒人们不要忘记对话与交流在以往是何等重要,从而有助于鼓励不同民族彼此开展研究、讨论与合作。在我们这个时代,对话与交流具有前所未有的重要性,但却越来越难以顺利开展。

彼得·弗兰科潘

英国牛津大学世界史教授、剑桥大学国王学院“丝绸之路”研究教授,撰写了多部著作,其中包括《“丝绸之路”:一部全新的世界史》(The Silk Roads: A New History of the World,2015 年)。

丝绸时代的故事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23年4月
UNESCO
00003849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