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咖啡馆:丰富多彩文化的交融之地

一张吧台,几张桌子,可以喝到一杯便宜的饮料——这就是咖啡馆的全部吗?当然不是,咖啡馆远不止这些。来到此处的人们是为了谈生意,为了见朋友,为了沉浸在自己的梦想里,或是为了埋头工作。在这里,时间不受限制,交流是自由的。充分的自由甚至让咖啡馆在16世纪刚刚出现时就引起了宗教和政治当局的猜忌。尽管如此,它们仍然迅速进入了大都市,从布宜诺斯艾利斯到威尼斯,从伊斯坦布尔到维也纳,从亚的斯亚贝巴到首尔,几乎无处不在。狂放不羁的艺术家和作家曾经光顾的一些咖啡馆如今甚至已经成为传奇。随着新的全球性竞争者到来,加上消费习惯的变化和电子屏幕的出现,需要应对更多挑战的咖啡馆不再那么从容自如了,但它们仍然在城市生活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COU-02-23-GA-INTRO-04

-米歇尔·吉安(Jean-Michel Djian

一些研究发现,咖啡是世界上除了水以外消费最广泛的饮料。每年至少有1.5 亿袋产自南美洲、非洲和越南的咖啡销往全球各地。据估算,有将近1亿人靠咖啡谋生,这些人中有咖啡店老板、业主和员工。仅全球咖啡市场的价值就可能达170亿美元。

数百年来,咖啡赢得了“滋补”饮料的美名,用《咖啡科学史》(Histoire scientifique du café,1877年)作者阿梅迪·勒普莱(Amédée Le Plé)博士的话说,咖啡中所含的咖啡因能够让人头脑“清醒”和“活跃”。咖啡贸易最早出现在阿拉伯国家,可这种饮料提神醒脑的特点却引起了阿拉伯国家宗教当局的猜疑。

尽管如此,可以喝到“咖瓦”(qahwa,阿拉伯语“咖啡”)的小店还是越来越多。到16世纪初,仅开罗一地就有2000多家。在君士坦丁堡(今伊斯坦布尔),男人们相聚在kahveh kanes(当时还不允许女性进入),这是一种为买主服务的咖啡馆,同时也对普通消费者开放。进入17世纪,咖啡馆已经遍布欧洲,特别是在伦敦、马赛和巴黎。

1675年,英国国内有3000多家咖啡馆,没过多久便被视为煽动抗议和异议的场所。国王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1630—1685年)下令关闭了这些咖啡馆。但“咖啡馆”原则却以其他形式延续了下来,并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顾客。从18世纪开始,“café”一词不仅代指一种饮料,还代表着一个场所、一种风俗,继而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文化习俗,融入了城市的肌理。

一张吧台、几张桌子和几个咖啡杯

四面墙壁加个屋顶,空气里弥漫着烘焙咖啡豆的香气,锌制柜台或桌面上摆上几只杯碟和小勺,这就构成了一家典型的咖啡馆。值得一提的是,竟然很少有研究关注这个自17世纪以来作用几乎从未改变的地方。

无论坐落在哪里,咖啡馆都是绝佳的聚会场所。它让截然相反的特质得以共存:既保持独处又混迹人群;在这个私人空间里,顾客可以自由交谈、交流思想、阅读、写作,甚至可以唱歌跳舞,唯一的义务是得喝一杯咖啡。世上所有的咖啡馆都符合这条定义。

法国作家莱昂-保罗·法尔格(Léon-Paul Fargue)说过:“咖啡是法国最牢不可破的习俗。”他所说的既是咖啡这种饮料——源自埃塞俄比亚咖啡树的琼浆甘露,也是法国数以千计的咖啡馆。这些从不被定义所束缚的空间在城市和乡村根基深厚,经历了百年的风风雨雨,其中有些始终保持着最初的风貌,有些则扩大了规模。

也难怪艺术家和作家喜欢在咖啡馆里畅谈和创作。巴黎圣日耳曼德佩街区的花神(Flore)咖啡馆和双偶(Deux Magots)咖啡馆等地,与战后知识分子的活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除了的里雅斯特的克劳迪奥·马格里斯(Claudio Magris)、纽约的道格拉斯·肯尼迪(Douglas Kennedy)、哈瓦那的佐伊·巴尔德斯(Zoé Valdès)、维也纳的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和巴黎的埃米尔·左拉(Émile Zola),还有谁更能写出咖啡馆的永恒、友爱和普世情怀?只需看看这里的顾客,他们无论贫富,都忠实地热爱着这个场所,在咖啡馆里构建属于自己的社会想象。科特迪瓦作家艾哈迈杜·库鲁马(Ahmadou Kourouma)说:“无望的孤独者要避免陷入彻底的孤独,咖啡馆是他们唯一的去处。”

COU-02-23-GA-INTRO-02
Chess time. Café in the village of Buzet, Croatia.

想象和装潢

招牌是咖啡馆的灵魂,暗示了某种心境。在咖啡馆可以安排与人会面,可以激发想象力,也可以上演各种场景。维也纳的格林斯坦咖啡馆、的里雅斯特的圣马可咖啡馆、开罗的里什咖啡馆、里约热内卢的伊帕内玛女郎咖啡馆、巴黎的普罗可布咖啡馆、伊斯坦布尔的皮埃尔·洛蒂咖啡馆,无一不曾是让人心旌神摇的舒适归处、和平的港湾、诗人的避难所,后来,这些咖啡馆本身也成了传奇。

咖啡馆或许不再是交流、辩论、颠覆和传播思想的绝佳场所,但仍是人们构建自己观点的最佳地点。

关于咖啡馆,有很多事言犹未尽,也确实妙不可言。人们永远不知道自己在咖啡馆里会看到什么、说些什么、拥有怎样的邂逅。咖啡馆或许不再是交流、辩论、颠覆和传播思想的绝佳场所,但仍是人们构建自己观点的最佳地点,无论是关于政治、体育还是艺术。

即使如今的顾客只以笔记本电脑和手机为伴,咖啡馆的使命和各种仪式依然深入人心。新兴国际品牌带来了全新的全球化社交实践和需求。今天的咖啡馆可以提供的口味和产地选择之丰富,大大超过了以往。另一方面,市场的变化有利于独创品牌的发展,这些品牌可以在小规模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搭建更加公平的经济关系。

民主和生活方式

在19世纪的欧洲,咖啡馆特有的欢快和商业特点成为民主理念的一部分,同时还象征着某种自由自在的生活方式。咖啡馆里没有审查制度,是尽情发挥想象力的非正式场合,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自由和社交空间。

咖啡馆里没有审查制度,是人类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自由和社交空间。

然而,咖啡馆眼下正在经历一场剧烈的经济和社会蜕变,许多咖啡馆彻底消失了。因疫情导致的封锁更是加快了这一趋势。在阿根廷、加拿大、德国和日本,公共部门实施的卫生限制措施导致了一些咖啡馆永久停业。

在这场卫生危机暴发之前,法国有近3万家咖啡馆。《吧台人生:酒吧,将我们连在一起的社交纽带》(Une vie de zincLe bar, ce lien social qui nous unit)一书的合著者乔塞特·哈莱戈伊(Josette Halegoi)和雷切尔·桑特恩(Rachel Santerne)经过调查发现,如今只剩下2万家咖啡馆了,不足20世纪50年代中期数量的三分之一。这主要是由于社交活动减少以及乡村地区人口流失。

位于大城市中心的咖啡馆正在发生变化。由个性追求、公寓空间狭小和中产阶层壮大这些因素激发出的当代想象力在这些咖啡馆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音乐和电子屏幕出现了,学生群体成了咖啡馆的常客。不过,这些相关现象并没有改变咖啡馆的本质——一个总是能够适应变化的生活空间。无论采取何种社会形式,咖啡馆仍将是活跃、欢快、充满创意的地方,是各种人群交往相处和培养公民素质的场所。

 

-米歇尔·吉安(Jean-Michel Djian

记者,作家,2016年欧洲和地中海文明博物馆(法国马赛)“咖啡”主题展览策展人。

订阅《信使》

订阅《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