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斯图尔特·J. 拉塞尔:“教师的工作可能会改变,但我们永远需要教师。”

美国伯克利大学计算机科学教授斯图尔特·J. 拉塞尔 (Stuart J. Russell)认为,生成式人工智能(AI)不仅可以提供内容,还能与学生互动,只要其开发受到约束和监督,就可以成为教师的绝佳助手。拉塞尔曾与彼得·诺维格(Peter Norvig) 合著工具书《人工智能:现代方法》(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 Modern Approach)。
AI & education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阿努丽娜·萨沃莱宁(Anuliina Savolainen)[QJ1] 担任采访

近年来,特别是疫情发生以来,技术大举进军教育领域。ChatGPT 和其他生成式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将如何成为转折点?

2019新冠肺炎大流行期间,人们发现可以通过互联网提供教育。近来,大语言模型的出现极大地影响了公众对于人工智能的认识,2022年底ChatGPT推出以来,已然经历了一场革命。

 我们知道,在导师指导下学习比传统课堂学习的效果要高出两三倍。大约60年来,人们一直在研究人工智能辅导系统,但由于两个问题,人工智能系统始终无法实现与人类导师同等的学习效果。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系统无法与学生对话,回答不了问题,也无法与学生建立关系。另一个问题是,人工智能辅导系统不理解所教授的内容,这些系统可以演示化学内容,但它们不懂化学,这就意味着即便系统能够与学生对话,也无法正确回答问题。这种情况直到近年才有所改观。

随着大语言模型的出现,这两个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解决。人们可以用多种语言进行连贯的人机对话。在回答与内容有关的问题时,这些系统也表现得相当靠谱。的确仍存在不足之处,有待改进,但我认为经过适当的努力,人工智能辅导系统至少可以支持从小学到高中的大多数科目的学习。

目前,人们在一定程度上已经体验到了这样一种生活方式——随心所欲地利用人工智能来解决任何问题。但这可能会让人产生误解,其实我们面对的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通用智能。人工智能系统可以娴熟地使用语言,由此产生了貌似智能的表象,但人工智能生成的内容并非总是有意义的。

今年是一个转折点,将涌现出大量新技术和改进技术,但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通用人工智能(AGI)的出现将让所有这些技术都黯然失色,这种人工智能系统的适用范围至少与人类能够胜任的工作范围相当。我认为,到这个十年结束时,我们能够为全世界所有儿童提供教育。

 

要让人工智能辅导系统了解教学的作用,是一大难题

Russel Stuart and IA at School with teachers

面对这些最新发展,教师将何去何从?

教师的工作会发生变化,但人们仍然需要教师。当前的挑战之一是让人工智能辅导系统了解教学的特性:人工智能的任务不是保持一贯正确,也不是提供所有的答案,而是必须帮助学生自己找出答案。有人演示过用培养教师的方法来训练通用语言模型,让人印象深刻。

每名学生与人工智能系统的互动情况如何?学生是否得到了所需的帮助?他们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应该采用哪种合理的学习方法?要了解这些,都需要人类的介入。学生还必须学会在社会环境中团结协作并发挥作用,他们为此仍需要成人的指导。可以采用这样的模式:一名教师带8至10名学生,用大量时间单独辅导,教师有点像是知识向导。这样一来,学生们实际面对的教师更多了,而非减少了。

在传统教育系统中,各年级都有成绩不佳的学生。有些孩子能力超群,学校会让他们感到枯燥无聊;另一些孩子在课上听不懂,很快就丧失了学习的动力。可怕的是,有些孩子顺利完成了学校教育,但依然是文盲。这显然是由于我们的教育系统没有关注每名学生的具体表现。此外,教育系统没有真正考虑到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出色的人工智能教学系统可以快速适应每名学习者的具体需求,但我们还没有做到这一点。

这场大流行让人们看到世界上存在一道数字鸿沟,最新一代技术会重蹈覆辙吗?

对于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尚未建立真正教育体系的国家,二者的情况肯定截然不同。我认为这项技术将在目前无力负担中小学教育系统的国家产生最显著的影响。显然,仍有部分儿童无法使用手机或互联网。但我认为,随着全球每月都有数以千万计的新用户接入互联网,这种情况很快就会改变。与同教师视频通话相比,人工智能辅导模型所需的带宽要小得多。

为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这些新技术,可能需要在政府的激励和推动下,动员公立或私营部门行动起来

针对不同文化和语言开发定制内容和辅导教师的工作,可能会成为制约发展的瓶颈,且开发这些技术的成本很高。在科技行业看来,教育从来都不是理想的发展领域。为确保在全球范围内普及这些新技术,可能需要在政府的激励和推动下,动员公立或私营部门行动起来。或许可以动用部分国际援助来建立有效的教育系统。假如由于企业的贪婪、政府的不信任、或是任何其他原因,没能实现这一目标,那将是一场灾难。

许多技术公司都承认,这些新型应用程序的开发需要受到监管,你是否认为针对生成式人工智能的监管已初步形成?

针对人工智能制定了许多监管举措。在政策领域,2023年3月发表了一封由多名技术专家联名签署的公开信,呼吁所有人工智能实验室暂停训练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并引发了政策反应。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立即行动起来,呼吁成员国采取保障措施,确保人工智能的开发符合伦理原则。中国政府、美国政府、欧洲联盟和多家科技公司都已意识到,需要采取行动了。

在教育领域,评价被许多人视为高风险领域,因而备受关注。

随着人工智能的发展,数据保护和隐私问题将越发严重。制定严格的隐私规则非常必要。相关数据可以向教师开放,如出现任何纪律问题,也可向管理人员开放。

另一个问题是,我们不知道该如何防范人工智能系统与未成年儿童进行不适宜的对话。关于人工智能与人类讨论的话题,必须有严格的限制。不过,像ChatGPT这样的系统在拥有数万亿参数的黑盒中运行,我们并不真正了解其运作原理。许多人都在尝试解开这个谜题,但在我看来,这或许是不可能的。

我认为监管工作可以推动公司开发更好的技术。监管机构绝不能接受“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做”这样的借口。假如核电站运营商表示,不知道该如何防止核电站爆炸,其监管机构绝不会说,“好吧,没关系”,而是会勒令核电站在问题得到解决之前不得使用相关系统。

不过从长远来看,我依然乐观地认为,我们可以开发出我们切实理解并且能够掌控的技术。

“请告诉我,英奇”(Tell me, Inge)——沉浸式体验大屠杀幸存者的经历

2023年9月,沉浸式教育工具“请告诉我,英奇”正式上线。它将大屠杀幸存者英奇·奥尔巴赫(Inge Auerbacher)[QJ1] 的经历融入虚拟现实(VR)之中,年轻学习者可与奥尔巴赫直接对话,就她对大屠杀的记忆进行提问。英奇·奥尔巴赫于1934年在德国出生,7岁时被德国驱逐出境至捷克斯洛伐克的特莱西恩施塔特犹太人聚居区,是为数不多的幸存儿童之一。

这款沉浸式教育工具由科技公司Storyfile和Meta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犹太人大会和犹太人索赔大会共同开发,它将对话式视频人工智能(AI)技术与手绘3D动画进行了结合。

通过尖端技术,“请告诉我,英奇”持续传播大屠杀幸存者的声音,能够将有关大屠杀的准确历史信息传递给更多人。该沉浸式工具当前可免费使用,支持英语和德语两种语言。

 

订阅《信使》

订阅《信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