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第三空间,真正的公民空间

20世纪80年代,美国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Ray Oldenburg)提出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它是指一种对民主意义重大的非正式自由社交空间。多年来,这个概念出人意料地大受欢迎。咖啡馆正是一个完美的第三空间。
COU-02-23-GA-OLDENBURG

雷·奥尔登堡

凯伦·克里斯滕森

阳光透过高大的玻璃窗倾泻而下,大号瓷杯冒出阵阵热气,空气里弥漫着烘焙过的咖啡豆和新鲜出炉的小餐包的香味,耳畔不时传来人们的谈笑声和杯盘相碰的叮当声。朋友们约在这里见面,邻居们来这里聊些市井新闻,有人在这儿做成了生意,还有人在这儿与陌生人结为朋友。这里是第三空间。

1989年,本文的合著者之一、社会学家雷·奥尔登堡发表了《绝好的地方》一书,他在书中第一次使用了“第三空间”这个词。这本书出奇地热卖,并且入选了《纽约时报书评》(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的编辑推荐书目。第三空间不是家庭空间,也不是工作空间,而是长期以来能够让置身其中者感受到温暖和欢愉、找到精神寄托和归属感的实体场所。它们包括咖啡馆、酒馆、图书馆、理发店,各行各业的人们来到这些地方,在轻松休闲的氛围中消磨时光。

“第三空间”一词很快就进入了大众词典。世界各地的奥尔登堡崇拜者都在读他的这本书,想从中找出设计思路,创造提升归属感的实体空间,从而增进社会凝聚力。《绝好的地方》的读者表示,他们原本了解并且关心,却不知该从何说起的东西,被奥尔登堡清清楚楚地写了出来,还给出了专用术语。

这个简单的概念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培养的,社区其实就建立在一些简单的事物上,比如几张桌子、友好的店主,还有人们渴望见面相聚的意愿。

“第三空间”的概念提醒我们,人际关系是需要培养的

在为遏制新冠疫情而实施封锁时,波士顿的一位记者问我们,第三空间还会回来吗?我们响亮地回答:“当然会!”我们知道,云上视频会议和线上欢乐时光永远无法取代面对面的交流互动。

成为第三空间的成员,是最能提升社区归属感的方式。但许多自诩为“第三空间”的地方其实并不符合标准。街市、购物步行街等地方固然是重要的公共场所,但并不是奥尔登堡心目中的第三空间。

第三空间通常是某种酒吧,这里的主要活动就是交谈。它们一般有个共同点,即格外重视饮料,俨然使其成为一种社交礼仪。事实上,全球大多数第三空间的特性都取决于它们供应的饮料。以前有(现在依然有)啤酒屋、茶馆、冷饮店、红酒吧和乳品店,德国有“啤酒花园”,英国有“金酒宫”,美国还有专门供应低度啤酒的小酒吧。捷克语中的kavama(咖啡馆)、德语中的kaffeeklatsch(咖啡派对)和法语中的café(咖啡馆)都源自相应语言中的“咖啡”一词。

民主的萌芽

咖啡馆起源于中东,作为第三空间,在17世纪的英格兰迎来了鼎盛时期。咖啡刚刚传入欧洲时,咖啡馆成为政治辩论的首选之地,故而当时人们认为喝咖啡有风险。1650 年,一位名叫雅各布(Jacob)的创业者(其姓已湮没不可考)在牛津开了第一家咖啡馆。此后不久,陆续有咖啡馆在剑桥和伦敦开门营业。咖啡馆和它供应的“苦涩的黑色饮料”起初被视为新鲜事物,但这种新鲜感并没有持续很久。由于氛围民主,价格亲民,而且没有17世纪的旅店和酒馆里常见的喝得醉醺醺的酒鬼,咖啡馆迅速流行起来。

1675 年,查理二世(King Charles II)试图取缔咖啡馆,但遭到公众的强烈抗议,于是不得不在十天后收回相关敕令。人们在咖啡馆里享有言论自由和某种程度上的平等,咖啡馆因此被视为民主的先驱。

咖啡激发智力;而酒精挑动情绪和身体。喝咖啡的人可以全身心地欣赏别人的音乐;喝酒的人则喜欢自吟自唱。跳舞通常与酒精饮料的作用有关,和啜饮咖啡却扯不上什么关系。在世界各地的咖啡馆都有人读书看报,但在酒吧见不到这种景象。玩飞镖的人喝啤酒,下象棋的人则首选咖啡作为饮品。

便士大学

在英格兰,咖啡馆通常被称为“便士大学”。1便士是进入咖啡馆享受店里文学和知识氛围的入场费。一杯咖啡2便士,一斗烟丝1便士,报纸免费。17世纪的咖啡馆是最早开始提供日报和上门寄送邮件的场所,是商业和文化生活中心,同时也是政治舞台。

17世纪的咖啡馆是货真价实的政治舞台,也是人们读书看报的地方。

英国的多家大型贸易公司都曾把总部设在咖啡馆;伦敦的股票经纪人习惯在咖啡馆里买卖股票,持续了一百多年。后来,咖啡馆日渐没落,这些经纪人才最终买下了自己的地盘,建起了交易所。伦敦劳埃德保险社曾在一家咖啡馆办公多年,就是为了吸引城里那些一盘散沙似的海事保险商,让他们来咖啡馆与了解海洋的有识之士聊聊天,并从他们的闲谈中获益。从本质上说,咖啡馆是人们社交与聚会的论坛,既实用,又使人无比舒心。

新视角

并不是说人们对这种社群的需求已经彻底消失了。当活力四射的第三空间越来越少,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些有助于第三空间赓续和繁荣的因素。气氛很重要,位置和景观也是。例如,法国文化保留了既美观又适合人类聚居的人工环境。现代社会不断发展,但留住街头生活的愿望始终流行。即便是在车水马龙的巴黎,街头生活和酒馆生活也依然双双占据重要地位。

另一个例子是维也纳咖啡馆,这是典型的第三空间。除去纳粹统治下的黑暗时期(纳粹喜欢啤酒馆,但害怕咖啡馆),维也纳咖啡馆的活力和受欢迎程度从未衰减。麦卡勒姆(MacCallum)在1931年出版的《维也纳另类旅游指南》(The Vienna that's not in the Baedeker)中描述的咖啡馆或许正满足我们今天的需要:

“适宜所有人驻足:是恋人的约会地点,是志同道合者的俱乐部,是商人的临时办公室,是梦想家的休憩港湾,是许多孤独灵魂的家园。”

连锁咖啡店和品牌咖啡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迅速发展起来,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亲切友好和充满生活气息的第三空间体验。但移动技术和这次疫情彻底改变了它们的商业经营模式。大约80%的连锁咖啡店现在提供免下车和线上订购服务。商家表示可以将手机应用程序变成虚拟的第三空间,这种说法遭到普遍质疑。不过,当前状况倒为本土咖啡馆和具有第三空间潜力的其他企业带来了新的发展空间。

眼下,是时候重振第三空间了,去找回那些讨论、辩论、友情和欢笑。我们需要会见朋友和邻居,我们需要接触各种各样的陌生人。第三空间是促使我们寻求更好生活方式的主要动力。

雷·奥尔登堡

美国彭萨科拉的西佛罗里达大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系名誉教授,著有《绝好的地方》(The Great Good Place)。 *

凯伦·克里斯滕森(Karen Christensen)

编辑、散文家,即将作为合著者出版增订版《绝好的地方》。

什么是第三空间?

它是中立的场所,人人都可进入,无需受到邀请。 

没有组织架构,人人来去自由。

价格亲民。

它是谈话的场所。主要活动是交谈,不过下棋和麻将等各种游戏也很常见。 

距家或工作场所不远。理想情况下,步行即可到达第三空间。

有常客,但也欢迎陌生人。

闲聊、玩笑和调侃都是第三空间不可或缺的内容。

订阅《信使》

订阅《信使》